第86节(2 / 2)

想到这,唐慎停下思考。

……真的只是这样?

度支司的重开,到底是不是赵辅的授意?

赵辅对以纸代币的看法是什么?

许久后,唐慎仰天长叹。

他只是个理工生,为什么要让他想这些事啊!

想不通,唐慎便没再想。

八月过去,到了九月,北直隶和南直隶的赋改制度真正显现出了成效。

减轻的苛税杂政让百姓有了喘息的机会,也让这季度两地收到的赋税有所减少。但根据赋改二十三条,度支司与户部密切配合,大力督导北直隶、南直隶的府尹衙门,减少收税的中间环节,最后收到盛京的赋税不仅仅没有少,反而比往年多了一丝。

这一丝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但早朝上,右相王诠道:“北直隶、南直隶与盛京毗邻,两地的赋改只是初现成果。若是真正要见得成效,应当将步子放远。去东北宁州,去江南金陵姑苏!”

王诠这么说,赵辅便道:“明岁起,便将赋改二十三条施行到江南。王相,你可能为朕做到?”

王诠作揖行礼:“臣定不辱命。”

文官中,只见一个蓄着美胡须的中年男人上前一步,道:“臣参知政事赵靖,有事起奏。”

赵辅:“奏。”

“北直隶、南直隶的赋改一事,施行顺利,臣亲历当地,深有感触。但亲历其事后,臣发现,若是与盛京毗邻,想提升赋改效率,并不难。但若是推广全国,将赋改实行到江南,却有一大难题。臣有折子,想上呈给陛下一阅。”

大太监季福走下殿台,取了赵靖手里的折子。

赵辅拿了折子,打开看了看。他目光微动,过了片刻,露出惊讶好奇的神情。他望着赵靖,道:“赵卿与朕说说,何为‘赋契’?”

开平二十九年,九月初四,赵辅准参知政事赵靖,在北直隶、南直隶实行赋契改革。

“赋契”,也就是赋税契约。

王诠的赋改二十三条中,最为强调的就是一切政务在中间环节中的消耗。如此,赵靖就提出了“赋契”。赋契,是一张薄薄的纸。最底层的官员在这张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盖上官员印章,再一层层地向上申报。每一层的官员都签名、盖章,如此到了盛京时,中书省便知晓此地这一季度的赋税。

如此,再由中书省勤政殿下决策,如何分配这份赋税。等待决策下来后,这份赋税一部分留在当地取用,另一部分再送去上级,送去盛京。

这般行为大大减少了路途上的人力开支和银财消耗。

这个时候,一些嗅觉敏锐的官员已经从这张小小的赋契上,闻出了一丝与众不同的味道。

“赋税,这不就是以纸代币?”

作者有话要说:  有人说老王被人分了权,惨兮兮~

我只能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老王~咱们老王虽说年轻,但亲妈作者给他开了金手指,他绝对不会被那些老油条坑!

隔壁老王:哦?不被老油条坑,那会被小油条坑?

小油条景则:嗯?你不乐意被我坑?

隔壁老王:看是哪种“坑”了。【笑】

---------------

对了,本书所有官职制度,所有政见策略,都是作者瞎比比的。

官职制度糅合了许多朝代,不具备一点点代表性,很多时候甚至也只是用了个一样的名字。至于政见策略,不具有一点点的可实施性,仅在本小说里起到巨大作用。如果要考据,请跟着这个蠢作者念三遍:作者瞎写的、作者瞎写的、作者瞎写的。

完毕~

第79章

开平三十年, 正月。

刚刚过了新年, 但盛京的官员们可没能轮的上一个好假期。今岁不同往年, 度支司的重开,赋改制度的出现,令京官们整日忙得脚不沾地。去年过年时吏部给出的假期是二十多日, 今年就只剩下不到十日了。

唐慎没回姑苏。

正月初二,唐慎拎着几箱子年货来到傅府。傅渭已经在浇花了。

如今放眼盛京,所有五品以上的官, 谁不是通宵达旦、案牍劳形, 就他傅希如还能闲到去浇花!

唐慎来到傅渭面前:“先生。”

傅渭也不回头,一边浇花, 一边对唐慎道:“今年倒是来得早。景则啊,中午别走了, 留下来吃饭吧。你师兄也要来。”

唐慎点点头。

王溱比唐慎还忙。

过年了,唐慎至少还有十天假期。但对王溱这种二品大员来说, 他身为户部尚书,度支司、赋改的事本就和他息息相关,根本没机会休息。到了中午, 王溱才姗姗来迟, 向傅渭恭贺新年。

师生三人在屋子里用了饭,傅渭指着王溱,对唐慎道:“你瞧你师兄,今年才二十八,就将自己忙成了老头子。他是觉得他能在三十岁前当上丞相, 还是觉得自个儿寿命长,提前用掉几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王溱慢条斯理地夹了一只虾,仿若没听到傅渭的话。

唐慎悄悄看了他一眼,道:“师兄为朝廷办差事,先生您怎么还说他了。”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