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瞳,字子明,福州人。唐懿宗李漼咸通末年,谢瞳到长安考进士,结果搞了三年都没考中。后来黄巢起义攻陷长安,谢瞳走投无路,被迫投到义军将领朱温门下当文吏。
对这段历史典故,李宪当然是清楚的,而且也知道谢瞳这个人。唐朝覆灭虽然有很多内在的原因,但是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这个始终考不中进士的谢瞳。
谢瞳被义军将领朱温抓获,很干脆就举手投降了,但这不过是一种自保的权宜之计。
利用自己的才学得到朱温得信任之后,谢瞳立即怂恿朱温叛离黄巢,向大唐朝廷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投降。
凭空得到一件天大的军功,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自然喜出望外。于是提拔谢瞳为检校屯田员外郎,让他立即赶到成都给朝廷报捷。
昏君唐僖宗李漼得到前线大捷的消息,更是龙颜大悦,立即把谢瞳召入宫中亲自问话,并且钦授谢瞳朝散大夫、陵州刺史。
一个连进士都考不上的秀才,眨眼之间就当上了副省级的大官。什么叫一步登天?看看人家谢瞳,那才叫读书人!
怂恿朱温投降朝廷,谢瞳给自己创造了高官厚禄,也给大唐朝准备了一个掘墓人。
昏君唐僖宗李漼加封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并且改名全忠。
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全忠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大唐朝覆灭,后梁朝诞生。
谢瞳怂恿朱温向大唐朝廷投降,是大唐朝的功臣,当然是高官得做,俊马乱骑。
朱温当了开国皇帝之后饮水思源,对这个谢瞳也不薄。崆峒山谢家寨,就是谢瞳的后裔。他们占据坞堡,就是为了躲避后来的战乱。
李宪听到这里,终于说了一句话:“好吧,故事我已经听完了,的确很精彩。现在我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要见我?”
原来,李宪此前的估计没有错,山顶坞堡下面的那座地坑窑里面,果然住着一个家族,男女老少三百七十多人。
上来求见的老者六十多岁,名叫谢重志,是下面谢家寨的族长。带过来的两个人,是他的儿子谢昌、孙子谢昉。
谢重志为了说明自己的来历,首先罗里吧嗦讲了一通家族的辉煌历史,然后才说出实情。
这处汉代坞堡,最开始就是谢家祖上发现并占据的,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谢家寨秉承祖上传承,一向是耕读传家,文武并重。后辈子孙不仅读书练剑,还从事农田劳作,四周开垦出来的良田,也达到了两千多亩。
因为祖上谢瞳有过惨痛教训,所以留下训诫:一旦朝廷生出乱象,谢家子孙决不允许出仕为官。
四十年前,神霄派占据了崆峒山逍遥观,开始对四周进行扩张,并且强行霸占了山顶坞堡,还有一千二百亩农田。
谢家寨总人口只有不到四百人,青壮只有一百多人,自然无法对抗神霄派,所以就忍气吞声,得过且过至今。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谢家寨虽然最近几十年没有人当官,但是他们对外面的并不闭塞。比如说方腊、杨江、张迪、高托天造反,附近新近冒出来的卷山营,还有曹家庄等等,他们都一清二楚。
“谢老先生,你放心。我们是过来报仇的,不是为了抢占地盘。”李宪对谢家祖孙三代的来意有所明悟:“被神霄派霸占的田地,全都还给你们,我不会要的。”
“非也,老朽并非此意。”谢重志反手一指儿子谢昌:“犬子在外游历数年,近日方才归来,对周边之事略知一二。蔚州追魂枪名震天下,老朽今日有幸得见尊颜实乃不胜之喜,有一不情之请,还望尊驾不要见责。”
谢重志咬文嚼字,李宪听得头晕脑胀:“老先生有话但请明言,只要在下能够办到的,绝对不会推辞。”
谢重志神色凝重起来:“朝中奸臣当道,官家昏庸无能;灾民揭竿而起,边关烽烟隐现;大宋危在旦夕,百姓有倒悬之祸。我谢家传承千余年,不想在老朽手中断绝。为求得一线生机,老朽想把族中孙辈委托给尊驾。”
李宪终于明白了,眼看大宋崩溃在即,各大世家都开始为自己谋出路。眼前的这个谢重志,和当初平阳夏家的夏安民如出一辙,就是要给自己的后代谋一个退路。
李宪看了身边的谢昌一眼,才知道此人很不简单。为了家族的前途和命运,这个家伙居然出去数年时间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