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密集发射(1 / 2)

活在电脑里 冷月天下 2022 字 9小时前

2019年1月28日,原太卫星发射中心。

早上六点,一枚粗壮的火箭已经在发射架处整装待发。

火箭箭体上清晰地写着长征十号(谨以此纪念钱老和默默奉献的航天人),总指挥严秉三看着这枚火箭,眼中有些湿润。

这个编号的长征火箭当年是钱老亲自设计,用于重型货运或载人登月,原定1975年首发,因种种原因,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就夭折了。

想不到时隔44年后,这个序列号竟然能够获得新生,从自己听到这个序号立项,到今天耸立在发射场上。

时间竟然只有45天!

什么时候,国内最严谨的航天工业,竟然有如此短暂的立项、论证、设计、生产、发射的过程?

而且这样的发射,将连续进行五天,以一天一枚的速度进行,这简直是开玩笑嘛。

如果严秉三没有25天前的海都之行的话,他肯定是坚决反对的,更不会亲自出马做发射总指挥。

想到海都之行,严秉三不由地有些出神。

++++++++++++++++

时间倒回25天前。

刚过完元旦假期,严秉三接到紧急通知,和一批知名航天专家以及超高速飞行器项目组的几位院士一起,赶赴海都市。

在那里,他们集体参观了一家企业与海都航天局合资的智能制造工厂。

据说,这家工厂将为航天总局制造一款全新的运载火箭,载重将可达到180吨。

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要知道在研的长征九号设计载重140吨,首发时间预计在2028年,可这家工厂将会在十多天的时间中就完成生产制造任务。

整体测试也将迅速完成。预计首发时间为1月28日。

当这些资料摆在这些严瑾的科学工作者面前时,他们几乎要愤怒地骂娘了。

只是毕竟都是学识渊博之人,倒也生生地忍住了怒火,只是将原定的汇报会议取消,直接去了这家所谓的智能工厂。

可是当他们站在参观廊道中,看着透明玻璃里面那一尘不染的车间,和各种全自动的加工中心,将各种形状的零件快速生产出来,并在生产线上逐步组装起来。

留在他们心中的就只有深深地震撼,即便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对于生产制造环节也是了如指掌,对于目前制造业中热炒的无人工厂、智能制造也有着很深的了解。

可是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时,他们还是被这种无人无声无尘的制造方式所震撼。

显然面前这层玻璃也是某种新型的隔音玻璃,玻璃里面的无尘生产车间和流水线,完全不需要一个工人,全程都是由中央电脑控制,哪怕一个螺丝钉,也是智能组装中心自动拧上的。

如果说这样的智能制造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工业的革命性变化,那么接下来所经历的,就是这辈子都没有经过的软件革命了。

当他们一行人被领到一间房间,那里有一些仿佛航天器中的逃生舱一样的物品。

还没等严秉三他们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被接待方要求,全体进入到休眠舱中。

于是他们每人进入了一个休眠舱,心里还嘀咕着,这才刚刚参观了一会,就安排休息吗?

随着他们的进入,舱门关闭,随后一个柔和的女声,提示着他们调节好躺姿,随后感受到头部有数个探头从舱壁中伸出,然后轻触到头部。

而手臂上被某种环状物包住,似乎有些轻微的针刺感,随后他们就进入了深度的睡眠之中。

但他们的意识却似乎清醒着,并感到自己似乎进入到一个火箭发射场中。

发射场上耸立的,就是他们从资料中看到的,以钱老当年纸上设计的长征十号命名的运载火箭,也是他们刚刚在智能生产车间中看到的,正在生产中的火箭。

严秉三他们很是奇怪,这里怎么就有一个现成的、等待发射的运载火箭呢?不是还没有造好吗?还有,这个发射场怎么这么像原太卫星发射场?

这时来了几位工作人员,邀请他们亲自进行火箭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这对他们来说驾轻就熟,于是就动手干了起来。

当所有流程完成后,火箭升空,随后对姿态进行各种控制,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航天无小事,哪怕再小的问题,也让发射归为失败。

于是严秉三他们很快发现了端倪,因为接下来他们再次看到发射场准备了一枚新的火箭,工作人员再次邀请他们进行各种检测和准备工作。

如是这般,严秉三一行人又一次进行了火箭发射,这次是发射的卫星在定轨时出现问题,于是又重来。

这下他们终于明白,这是一种模拟程序,可是世界上有那么逼真的模拟吗?

相互间看看,你拍拍我,我拍拍你,怎么就那么真实呢?

随后向工作人员询问,被告知,的确就是在一个虚拟世界中进行着长征十号火箭的模拟测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