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组织改的容易,北都往回收倒是费了不少力气,特意派了一艘登陆舰才解决问题。
叶涵非常、非常、非常想跟着登陆舰一起回地球,但是犹豫再犹豫,最终还是没说出口。
此时已是2029年年初,孩子已经满一周岁,叶涵还没和孩子见过一次面,只能在视频解解谗。
送走搭载碳纳米植物的火箭之后,北都又跟抵抗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磋商,不久之后,抵抗组织开始在木卫零上大面积栽培碳纳米植物,并且通过生物手段刺激这种植物的生长,仅仅半个月,这些植物就长出了高强度碳窍维,而且每天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叶涵每天的任务又多了一项,那就是按时测定碳窍维的强度,一旦发现强度不足,必须立刻通报北都和抵抗组织。
与此同时,北都开始设计轨道电梯,初步方案是以碳纳米窍维为主体,外层覆盖高强度轻质装甲,内层加装高强度护板,形成从地面直通外太空同步轨道的“天井”。
而且为了提高效率,必须是两条并列在一起的双轨道,来往於地面和太空站的设备,则是自带动力的电梯舱。
不过初稿只是初稿,其中存在大量不合理设计,,设计院随后对初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第一项改进,就是把全线贯通的天井删掉,只保留从地面到大气层外的一百多公里,出大气层之后,在适当的位置加了一个转运平台,也可以叫太空码头。
从地面来的电梯只能达到平台,物资也好,人员也好,必须通过平台转移到飞船上,再继续前往目的地。
这个设计乍一看很难理解,实际上却是实际需要——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约海拔三万六千公里,也就是说,这就是轨道电梯的长度。
有了碳纳米窍维,制造长三万六千公里且强度足够的缆索并不难,问题是电梯需要走三万六千公里,才能从地面抵达位於同步轨道的太空站,要是距离再远上几千公里,相当於绕着地球转一圈!
科幻电影里那种一直运行到同步轨道的太空电梯根本不现实,即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符合实用规则,妥妥的主观臆想。
而且碳纳米窍维的强度也是有限的,同时在缆索上运行的电梯舱必定数量有限,这一点大大限制了轨道电梯的运输效率。
低轨道码头方案可以将电梯的运输距离从三万六千公里缩减到一百二十公里,而这一百二十公里是从地表到太空,即全程最艰难的路段,只要出了大气层,完全可以用运输舰解决运输问题,没必要非得死贴在缆索上不下来。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925天梯,天梯!)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